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36章 姑苏丽人行 (第4/5页)
大晚上的也有小偷吗?” 有人笑道:“小偷专门晚上出来偷钱包!这一带小偷很多的,你们小心些吧!” 王林掏出钱来,付了钱,说道:“算了,你钱包里也没有多少钱。” 沈雪委屈的道:“钱是没有多少,可是我心情很不好!” 这时,一直不远不近跟着他俩的忠叔走了过来,将手一伸,递过来一个荷包:“夫人,这是你的吧?” 沈雪咦了一声:“忠叔,怎么在你这里?” 忠叔道:“我一直跟着你们,看到有人往你裤子口袋里一夹,就把你的荷包给夹走了。我上前帮忙拿了回来,你看看里面的东西有没有少。” 沈雪打开来看了一眼,笑道:“钱都在哩!忠叔,你好厉害啊!你既然抓到那小偷了,怎么不报警抓他?” 忠叔轻轻摇头。 王林道:“这种小偷小摸,因为金额不大,很难入刑。一般属于违法行为,但又没有构成犯罪,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再罚一点钱。进去待几天又得放出来祸害人。忠叔早就麻木了!” 忠叔点点头。 沈雪道:“早知道我往荷包里多放几百块钱!让他构成犯罪!” “……” 沈雪这次学乖了,荷包不再放进牛仔裤口袋,而是拿在手里。 东西都买好了,他们看到好玩的就停下来看看,见着好吃的就坐下来买上一碗尝尝鲜。 吃东西时,沈雪喊不远处站着的忠叔:“忠叔,你也过来一起吃!” 忠叔摇了摇手,表示不饿。 “王林,这个忠叔很厉害是不是?” “厉害!不过到底有多厉害,我也不知道。” 沈雪道:“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去香江,你去救田小姐,忠叔还帮过忙。当时我看他打人,那叫一个爽利!一拳一个!” 王林笑道:“打架,人家是专业的。” 前面响起锣鼓声,原来是有人在耍猴戏。 一个中年人,操着一口豫地乡音在吆喝,一只小毛猴,一手提着锣,一手持着槌,一边在场中跑动一边敲着锣。 这热闹的响声,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 沈雪也起了好奇心,笑道:“王林,耍猴儿!我好久没见过了,我们去看看!” 两人放下碗,付了钱,离开小吃摊,来到耍猴的场子前。 中年人双手抱拳,四方一拱,说道:“小小毛猴出蜀地,出在蜀地峨眉山。山又大来水又宽,树木琳琅没有边。前山撵来后山赶,才把小猴赶下山。赶下山来带家乡,家在豫南新野县。先教立来后教站,教它跑马上刀山。教它扶犁驾花船,然后教会了推箱把草帽戴。各位看官,你们想让这毛猴演个啥?它就能演个啥,你们信不信?” 有人便喊:“让它翻跟斗!” 耍猴的便叫毛猴:“来,毛毛,翻个跟斗!” 那猴子真听话,马上就翻了个跟斗。 然后,这猴子拉小车,骑自行车,表演得惟妙惟肖。 沈雪道:“这猴子好厉害!你说他是怎么训练出来的?肯定挨了不少打吧?你看那耍猴的左手扯着链子,右手握着皮鞭呢!” 王林道:“一般是不会打猴子的,因为猴子对耍猴人来说,首先是一个穷困家庭最重要的财产,其次才是赚钱的工具。更多耍猴人,把猴子看作同甘共苦的家人。就像农家的牛一样,谁家不是当个宝?当然了,正常的打还是有的,以前的老师还要打学生手板心呢!” 沈雪哦了一声:“说得也是。” 猴戏也分正戏、杂戏。 刚才猴子耍的都是杂戏,难度并不大。 如果要演正戏,就得让猴子戴上不同的面具,行话叫做“啃脸子”,因为猴子不能像人那样画脸谱,只能让它用嘴咬着面具后面的一根横棍,把面具戴在脸上。啃脸子这个行话倒是挺形象的。 一台完整的猴戏,至少要演6出正戏,猴子先后戴6张面具,分别演包公、老汉、老黄忠、杨六郎、姑娘、严嵩,一出戏20分钟左右。 更讲究的猴戏,猴子要戴12张脸,耍猴人唱12段词,角色增加了关公、孙悟空、猪八戒等。这些唱词,除了《穆桂英挂帅》沿用豫剧的唱词,其余都是把历史、故事,以朗朗上口顺口溜的形式编出来,配合猴子生动的表演,非常精彩。 只要猴戏演得好,打赏自然多! 能走南闯北混这口饭吃的人,多半是有些真本领的。 耍猴人在农闲季节,带着猴子南下北上,因为携带猴子是没有办法乘坐列车的,所以一路上几乎只能靠扒火车前进。为了尽一切可能省钱,也为了方便,他们带着猴子睡在荒郊野地。 王林和沈雪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的被逗笑。 那猴子真的是猴精猴精,还知道端着铜锣绕场讨赏,除了不会说人话,跟一个几岁的孩童差不多。 王林看得兴起,便打赏了两百块钱。 耍猴人看到有大款在场,更加卖力的表演。 沈雪笑道:“这些耍猴的,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