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七十一章 三魂出世,六魄升天 (第3/3页)
?” 从伊水顺流而下,突袭龙门镇? 晋嵩如遭雷击,满脸青筋暴起,愣了许久才怒声骂道:“王镡,好个贼子……” 龙门镇分为两城,一在伊水西岸,伊阙关北面约三十里。一在伊水东岸,紧依香山。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数百年来,凡于伊阙关作,大军多是自陆浑关、梁县进攻,若守军猝不及防,可退之另一半,据河而守。 然晋嵩却反其道而行,只守西城,又将大部重兵陈于伊阙关。 只因王镡不可能绕到梁县,从东南面出兵,故而无须浪费兵力。二则是龙门镇西城左近的龙门山中,有数条小道,虽行不得车,却可行得马。晋嵩怕唐军派步兵,以骡马驮负辎重翻越陇山,故而在此陈以重兵。 但从来没想过,唐军会由伊水顺水而下? 一是伊水途径龙门山河段地形极为复杂,虽无高崖瀑布之类,但地势陡利,水流湍急,河道却又极窄,根本行不得大船。 而若是小船,却又势单力薄,根本掌不稳橹,但凡下水,十有八九是船击礁岸,船毁人亡。 便是世代居于伊水的百姓,也鲜见驱船下水之人,便是此故。 晋嵩从来就没有想过,唐军从伊水打过来。予龙门镇就只留了五千兵马,也不过是以备万一,防止荆国趁火打劫,从东南面突出奇兵。 但他更怀疑晋涌,是不是在诈他? 但王镡从军以来,多有奇异之举,连猛火油弹、千里镜这样的东西都造得出来,便是能造于窄河中运兵,却又不会被急流冲得无法转舵的小船,也并非不可能。 而晋嵩更惊骇的是,晋涌所说的前一句:唐军要烧山! 晋涌口中水浇不熄、铁甲都能烧穿的猛火油弹为何物,晋嵩并未亲眼见过,但类似的听的不少。 这几年,王镡领军亲征,击破雍军、冀军、倭军、幽军、豫军,便是以火油、石弹使敌军闻风而败,使十万豫军一败涂地,更使睢阳侯魏华折戟沉沙,也更使王镡闻名于天下。 猛火油之名不胫而走,使豫国趋之若鹜,却求而不得。直到睢阳侯魏华盗得此物,晋嵩才算是一睹其容,见识了传的神乎其神的火油为何物。 若说水泼不熄,确实有那么几分。但要说能烧穿铁甲,且无物可灭,就有些夸大其词了。 甲自然是烧不穿的,待那火油燃尽,铁依然是铁,并未损坏分毫。而只需一捧沙土,便能使那火灭得不能再灭。 可是晋涌说唐军有烧穿铁甲之物? 有火油这个前车之鉴,晋嵩半信半疑。 但他至少知道,虽不穿甲,但若是以此物放火烧山,绰绰有余。 龙门山被称为天险,也只是相对而言。就如秦岭一般,只是行不得大军,骑不得快马,但羊肠小道,穿山之窄谷却不在少数。 只需寻一二山民引路,再令兵卒解盔卸甲,背负点火之物,以奇兵翻越龙门山,并非不可能。 且南有陆浑关,北有伊阙关,皆为商贸故道,若是攻克伊阙关,大军自然长驱直入。 如此,晋嵩才亲自督守伊阙关,更陈重兵于山岭之间,把守小道。 而如今唐军却要放火烧山,如何不令他毛骨悚然? 山中大多是松柏之类,多油易燃。且年复一年,山中积满枯枝落叶,真要放一把火,晋嵩就是想撤军都来不及。 他不是未料到此节,但多少存了一丝侥幸:王镡颇为爱惜羽毛,满口仁义道德,如此丧尽天良,有违天和之事,定然会慎之又慎。 但如今,幻想就如泡沫一般,破了个干净。 也怪自己,两军对垒,无所不用其极。凡古之名将,鲜有不屠城者,何况只是烧一座山? 对王镡这种枭雄而言,更是没有丝毫负担。 转念再想,还真有可能是晋嵩悲天悯人,怕山中数万大军死无葬身之地,才暂且劝住了王镡,来此劝降? 晋嵩又惊又骇,低声吼道:“快,将山中守军尽皆撤下……” 麾下将领知道兹事体大,关乎数万兵卒的性命,早已吓得头上冒汗,两股战战。 但听晋嵩下令,便如风一般地奔下了关城。 身侧副将又疑声问道:“将军,山中守军尽撤,动静必然不小。若唐军趁此机会翻越山岭,如何是好?” 晋嵩猝然一顿,猛地咬住了牙关:“唐军既能烧山,我晋嵩就烧不得么?” 正发着狠劲,突听数声炸响,晋嵩悚然一惊。 抬头看时,城下依下按兵不动。晋涌正与那唐军骑兵拉扯,似是不愿离去。但架不住唐军骑兵力大,硬是将晋拥抱上了马。 不好,唐军果真要烧山? 再顺着炮响之处搜寻,关北约三五里,竟冒起了滚滚浓烟,惊得晋嵩三魂出世,六魄升天。 “快……尽快下山……”木原十二钺的大雍一小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