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三章辽饷的影响() (第2/2页)
陕西、山西田税不比河南、山东轻,但是相比较南直隶与浙江,那简直是轻多了。 大江南北经济环境各不相同,田土的收获量也不一样,在田税上的负担也有轻重之别。 大致而言,南方田土的农业经济价值是优于北方的,平均每亩的田税也是北方较重。 如今一增加辽饷,北方的田赋增加越发的高了。 旱灾、高田赋,高徭役摊牌,北方的百姓率先活不下去了。 崇祯皇帝嘴里轻轻的加三厘,宛如一颗尘埃,可落到百姓头上,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剩下的便是杂税,收钱的项目很多,总共归为八类。 卫所屯田,效仿万历征播的旧例,屯粮每石加银八分,全国税收大概在二十多万两。 优免丁粮,丁粮原本是大明文武官员的特权。 为了收税,除了生员依旧免税外,其余文武官员举监儒吏也要收税,大概在四十多万两左右。 平籴仓谷,各州县秋冬积谷,春夏积银,积谷是为了备荒,积银是为了应付急需,这个是地方性救济事业。 现在朝廷下令各州县把每年收入的一半充作军饷,大概有十五万两左右。 房产税契,凡是土地交割,民间房产买卖,都要上税,大概在三十万两左右。 典铺酌分,从事典当生意的商人,获利甚多,朝廷将各省典铺分为五等,凡是资金在万金以上的列为一等,一年交五十两,莫等交十两,总归是二十万两左右。 督抚军饷巡按公费银,指的是各省总督巡抚按将盐茶屯马等差的公费脏银捐出,大概二十万两。 抽扣工食,将各地民壮的工食银抽扣若干充饷,无论是民壮、各役全部抽取十分之三,各役的工食,除了看司、门子、铺兵、儒学免扣外,其余全扣。 马夫抵候,两司各府以及州县正官,有官则一定有马夫,除了司府首领以及州县佐貮等官免开销,其余皆要扣取银两,大概有十万两。 总之就是要东拼西凑,从官到百姓皆是怨言不小。 尤其的丁粮优免的特权者,早就把自己的特权视为天经地义,现在朝廷削弱老爷我的特权,那就是在损害我的既得利益! 老爷我就得背地里跳起脚,大骂你崇祯皇帝不是好玩意。 至于关税,大明手工商业发达,水陆运输网络绎不绝,一点关税,不足以反应商业的发达。 原本关税不多,朝廷稍加增派,只超过原来的一丁点,大明的官员们就坐不住了,开始呼吁,增派过多,困商困民! 当然这些只是朝廷上的正派,就让百姓苦不堪言,可是奸官猾吏私派和苛索往往超过正派,扰民之举更是不需多言。 自从万历到天启六年,朝廷的库银已经发出去两千万两白银,累积多年,到了崇祯皇帝,就空的可以跑耗子了。 所以朝臣多是请崇祯出内帑,因为宫中开销极大,宦官每个月的开支就要五十万两,宫女、锦衣卫、东厂的经费也很可观。 为了维持宫廷的巨大开支,崇祯皇帝坚决不愿意轻发内帑,也就是杨鹤招抚有成效,才从内帑给他调拨十万两银子,用来赈济乱民。 在各种收入都往填辽饷这个窟窿的政策下,崇祯朝的财政极为困难。秋来2的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