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75节 (第2/2页)
来官员们是这么“吵架”的啊。 他还以为当官的每天什么都不干。 作为一个大商会老板,董老爷冷静之后,已经想到问题根源所在。 说到底,是他们滇州府的乡试名额太少了。 能往上走的机会少,那上升的空间同样要被挤压。 这事一环扣一环。 董老爷冷静之后能想明白,纪元他们怎么会不知道。 纪元直接道:“说起来,朝廷每年只给三十到四十个乡试名额,实在太少了。” “以咱们滇州府的情况,其实不应当如此。” 这话还用说过? 但每年朝廷的录取人数也是有定额的。 这个省分一点,那个府分一点。 到他们滇州府就没多少了啊。 谁让他们滇州府在朝为官的人也不多,根本争不过其他乡党。 等会。 纪元有什么想法? 他肯定不是无缘无故提起来。 纪元直接道:“若滇州府有巨大的贡献呢。” 什么巨大贡献,可以撼动这件事? “橡胶。” 纪元道:“下官准备把橡胶的制作方法呈上去。” “若稍加运作,说不定能用在滇州府乡试名额上。” 这是纪元之前就想过的。 以李首辅信里的意思,他预估,天齐国的橡胶产业会迎来大爆发。 这既是机遇,也是危机。 就像一个小工厂,平时供应本地产品,就已经有些吃力。 便是再加上一个工厂,同样勉强供应。 现在外地的也找过来,全国都找过来了。 那接下来,这两个工厂的压力会如何? 这不用多说吧? 天齐国太大了。 距离滇州府最远的地方同样需要橡胶,那他们运输一趟就要一年。 这合适吗? 不合适的。 李首辅虽然没说明白,但他信里既然说大爆发。 那便是镇南,宁安两地,根本承接不了这么多订单。 他们两地做滇西的生意都费劲,何况全国。 所以,与其等着朝廷来要制作方法,给到全国,不如他主动送过去。 但送,也要送的有价值。 比如滇州府如今急需的乡试名额。 说白了,他要帮滇州府的学子们扩招。 此事既不会牵扯各方利益,大家只有高兴,并不会多想。 再说了,对朝廷而言,不过每三年多几十个举人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事。 陈知府,王学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等纪大人慢慢分析之后,他们忍不住点头。 但转念一想。 纪元手里的筹码,不仅可以“拿捏”他们,甚至连朝廷都给拿捏了。 可这种双赢的局面,谁都愿意看到。 陈知府还在思考,让朝中哪位来谈这件事,纪元直接道:“下官已经拜托首辅大人帮忙,所以此事肯定能成。” 李首辅? 帮他们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