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7节  (第3/3页)
   他的叹气,仿佛是在庆幸,却又带着几分失望。    “这样的性子,与他的位置相比,是件好事……”    郭英终于开了口,显然他很是满意朱高煦所展现出的性格缺陷。    性格能成事,这样的评价放在眼下,可不算什么好话。    据他所知,被朱元璋评价过能成事的人,也只有晋王朱棡,而朱棡的性子和心思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如何了?”    走出乾清宫门,朱允炆便见到了早早守在这里的东宫带班太监李权。    李权扶着朱允炆上了步辇,与其走在略微寒冷的宫道上,小心翼翼的说道:“事情都办的差不多,应该很快就能见效了。”    “好……”听到李权的回答,朱允炆像是放宽了心般靠在椅子上,嘴角挂着一抹笑意,显然将有好事发生。    在他返回东宫后不久,李权便又将最新的消息告诉他。    “殿下,宋忠被调往开平中卫任指挥使了。”    李权对着金台上的朱允炆小声说着,朱允炆听后却波澜不惊,似乎早就想到了宋忠会如此遭遇。    “叫他好好在开平中卫等着,日后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头也不抬的给了李权回答后,朱允炆继续处理起了奏疏。    李权见状,也派人去给宋忠传话去了。    倒是在传话后不久,黄子澄与暴昭、齐泰三人便寻了上来。    在行礼赐座的戏码过后,朱允炆放下了手中的朱笔,恋恋不舍的将目光从奏疏上挪开。    他的养气功夫比起去年要好了许多,但这不是他的功夫见长,而是让他糟心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选去吉林的那三千户,选得如何了?”    朱允炆将目光放到了黄子澄身上,齐泰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都已经选好了,半个月后便可陆续北上。”    “不过这次过后,那吉林卫的月粮与行粮,便要拔高到二十万石了,加上盐、布、棉花等物,怕是……”    他没继续说下去,因为朱允炆坦然将刚才乾清宫发生的事情一一说出。    在得知吉林卫又要出塞,并且还获得了五十四万石月粮与行粮的物资后,黄子澄脸上有些凝重,齐泰则是更直接的开口:    “渤海王府内商人杨彬,近几年来不断在关内采买粮食,为渤海王贩卖毛皮,进行贸易。”    “想来,吉林卫府库之中的粮食,已经有了足够的存粮。”    “眼下朝廷又拨五十四万石与吉林城,若是不限制杨彬为渤海采买粮食,恐怕渤海很快就能自给自足了。”    齐泰的关切很有道理,毕竟他们从宋忠那里获知的情报中,吉林城的田地已经足有数十万亩了。    倘若放任不管,任由其发展下去,恐怕再过几年吉林城就能脱离朝廷掌控了。    这不是臆想,而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朝廷眼下能控制渤海的重点就在粮食上,之所以渤海粮食缺口那么大,也和朱高煦养了那么多兵马有一定关系。    如果朝廷限制他,不给他拨军户,扩充兵马的话。    那以他这两年屯垦的速度来看,以眼下吉林城的人规模,顶多再过两三年他们就能自给自足。    对于朱高煦,必须要采取限制的手段,因为他的兵马已经不少了。    “三位先生有什么看法?”    朱允炆对齐泰的话深表赞同,因此询问起了他们三人的看法。    面对询问,齐泰不假思索的回答:“理应让渤海招抚女真,并且要将招抚的女真放到吉林城加以控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