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另谋高嫁:这侯府夫人我不做了! 第353节 (第1/2页)
郁承凛然肃声道:“鞍城是大昭的城池,守备军是朝廷的将士,本宫在此,难道抵不过将印兵符?本宫的命令,抵不上将令?” 众将士闻言,纷纷沉默。 郁承见状神色冷了下来,严声质问:“怎么?鞍城守备军已脱离了朝廷?” 守备军只是听从号令的军队,如何能脱离朝廷?除非他们的主将脱离了朝廷。 汪远一听话头不对,赶忙出声道:“殿下息怒,下官和将士们只是按朝廷规矩办事。” “殿下息怒。”众将士齐齐跪地。 “哼!”郁承拂袖,怒视着汪远和四名领将道:“朝廷规矩乃天子所定,如今本宫代天子亲临,你们却不听令,到底意欲何为?” 面对郁承的厉声责问,将士们不敢出声反驳。 说到底,他们也只是听从上级命令。 汪远顶着郁承极具威慑的视线,谨声道:“据下官所知,圣上只是任命殿下为边关主帅,并未示下鞍城。” 竟敢说他狐假虎威假传圣意?好一个鞍城太守。 郁承冷笑,盯着汪远从怀中取出一块令牌,摆正在汪远眼前道:“汪大人不妨瞧瞧这是何物?” 如朕亲临! 皇帝金令。 汪远看清后面色大变,急忙跪地叩拜。 郁承又拿着金令缓移到众将士面前,让他们都瞧清楚。 “圣上金令在此,众将士可听令!”郁承沉喝。 众将士迟疑着看向汪远。 不是他们不听令,而是郁承只能号令他们一时,无法号令他们一世。往后回到鞍城,他们依然要听汪远和常青之令。 常言道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 在汪远常青手下多年,他们可太清楚两人的秉性了。 注意到将士们的视线,郁承厉声问:“怎么,圣上金令抵不过太守一言?” “下官惶恐。”汪远骇的冷汗直冒,这罪名他可担不起! 郁承紧盯着汪远道:“那汪大人可听令?” 汪远伏地惶声道:“下官自是听令,但……守备军并非下官所统领。” 死性不改。 郁承失了耐性,走至汪远和领将跟前,面色冷沉道:“你既无用,那便不必存在了。” 什么意思? 汪远和众将士大为不解。 “刷!”刀剑出鞘的声响。 汪远惊骇抬头,就见一柄泛着寒光的刀朝他挥来,直直落在他脖颈上。 冷硬刀身贴在温热皮肤上,凉的汪远瞬间寒毛倒竖。 “殿下……”汪远恐慌的开口欲要请求饶恕,然他刚开口,郁承便手腕一动,用力一划。 锋利刀刃轻松割破汪远脖子,血涌如注随着刀锋溅了一地。 汪远惊恐的睁大眼,下意识抬手捂住脖间伤口。汩汩鲜血从汪远指缝中溢出,惊震了所有将士的眼。 “咚!”一声闷响,汪远不甘倒地,气绝身亡。 谁也没料到,郁承会突然杀了汪远,根本来不及阻止。 那可是一城太守,郁承就这么说杀便杀了。 其中一领将低头,看着自己空了刀鞘,有些怔忡失神。 他就跪立在汪远身旁,离郁承最近,方才郁承伸手拔的是他的刀。 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不知该做何反应。 尤其是汪远的侍卫。 他们的职责是听从汪远指令,保护汪远安危。 可现下汪远忽然死了,杀他的人是太子,他们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若为汪远报仇,在场四万将士和侍卫,轻而易举便能杀了郁承。 郁承只带了一队侍卫,武功便是再高强,也不可能敌得过这么多人。但……没人这么做。 一来郁承手持皇帝金令,如帝亲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们若为汪远报仇,那便是谋反弑君。 二来汪远已经死了,杀了郁承也无济于事,且还会累及自身家人。 三来,他们对汪远并非心悦诚服。 郁承睇着汪远的尸体,神色从容的从袖中扯出一块锦帕,仔细擦干净刀身上沾染的血,然后将刀归还于鞘。 随后,郁承缓步走回正中,睥睨着众将士沉声道:“边关若破,鞍城便岌岌可危。唇寒齿亡,如此浅显的道理,诸位难道不明白?” “现下边关将士仍在坚守,诸位还能躲在鞍城安稳度日。但边关一破,漠北大军定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