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 第23节 (第2/4页)
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刘挽自知无能改变,但相对于于后世完善的一套规矩,刘挽不是得想想应该怎么样才能在刘彻推行的政策中找找漏洞。 既然刘彻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因为《天人三策》,刘挽岂有不认真听的道理。 第37章 天人感应 听到刘彻所言的董仲舒一愣, 目光落在刘挽身上,才注意到刘挽长得灵动清秀,眼眼弯弯,一看就是个美人胚子。不过, 是不是有点太小了? 董仲舒怎么可能认为在刘彻怀里, 须得刘彻抱的刘挽能听得懂《天人三策》 只是刘彻说了, 要的无非是一句夸赞, 董仲舒岂会吝啬。 “陛下的公主自是聪慧,极肖陛下。”董仲舒夸人也夸得十分有技巧, 听听他的话, 他是在夸刘挽对吧, 实际上夸的是刘彻, 刘彻聪明吗?必须聪明,要不聪明哪能看出他所答的《天人三策》十分符合如今的大汉?能助刘彻稳定江山? “想要真正做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朕要用儒家之人, 要求世人皆读儒家之书, 那些书,哪些该留,哪些该弃,董先生可有方向?”刘彻听着董仲舒的夸赞,高兴是高兴,另一个问题他也指出来。 刘挽惊叹无比的转头望向刘彻, 啊啊啊, 谁说古人傻来着, 你们才傻呢!听刘彻话里的意思, 懂他要干嘛不?罢黜百家绝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刘彻明摆着要用儒家之人,却不代表世人都会学儒家,想要做成独尊儒术,必须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是的,教材! 现代的人不会有人觉得教材不重要吧! 两千年前,刘彻就已经懂得要改变从根源捉起,让人读的什么书,书中什么内容该留,什么内容该弃,就是刘彻眼下最想干的事! 所以,他们两千年后读的所谓百家之名著,都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取舍和阉割。 刘挽惊叹不矣,董仲舒却像是早有准备的道:“某已经为陛下准备。” 好嘛,聪明人不要太多,何止是刘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明白要做到这一点须得准备些什么,因此,他再来见刘彻就是把自己的准备奉上。 “书,某已然备好,陛下可以让人随在下回去取。”董仲舒已经在第一时间告诉刘彻答案在哪里。 刘彻笑笑问:“是哪些书?”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董仲舒没有任何犹豫的给出答案,刘彻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他也是饱读诗书的人,自知这五部经书的内容。董仲舒选择这五部经书,理由呢? “《诗三百》以陶冶,《尚书》《春秋》为史,读之知兴亡之道,治国安民。《礼》学的是礼仪,不可或缺。人若不知礼,与禽/兽何异?《易经》此书,诸经之首,三玄之一,习之可知天下事。”董仲舒像是知道刘彻心中疑惑,无须刘彻出言相询,他答来。 刘挽默默低下头,五经啊,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她想的是,她是不是应该庆幸一番自己投生了汉武帝时期,可以有幸不用看阉割版的百家经典。 额,应该,可能,就算要全天下的人都看改动后的书籍,刘彻也不会不留些完整版的让人瞧瞧吧? 刘挽再一次深恨自己太小,小得哪怕想看书都不成。 难道不是因为她不太识得如今的字? 简体字和小篆是相当有差距的! 想想读了十几年的书,突然一把回到解放前,她成了文盲,照样得从头学起,刘挽觉得人生无望了! “董先生既然已经做好准备,不如进宫给朕讲讲。”刘彻并不是一个轻易做下决定的人,好与不好,他都要验证一番。既知书的重要性,刘彻自然是要有把握才会决定放手。 “在下之幸也。”董仲舒求之不得,刘彻愿意听他讲课证明在刘彻那儿他有机会,这些书改了什么,用了什么,董仲舒也需要向刘彻解释一番。 “父皇,我也要听。”叹息无用,除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