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6节 (第2/3页)
困户,而这样的贫困户在整个村里有七八家,在附近的村庄中都算是比较多的了,这也是因为在上一次的民变中,双金村有很大一部分青壮都参与其中,而现在这些症状留下的老幼妇孺便都成了贫困户,劳动力的不足始终是很大的局限。 金大郎将思绪拉回,笑着回答:“可以呀,这么一大包挂面呢。” 他又叮嘱了两个小孩一句:“明天村里的小学就要开学了,你们俩记得带上三娘一起去。” 总角小男孩道:“可是三娘才那么小……” 金大郎笑道:“这有甚,村里有托儿所。” 村子里的小孩原本就不多,大一些的孩子便送去小学,小一点的送去托儿所,这也都是上面安排下来的,他这个村正只能照办,他们这些刚刚从山里搬出来的村民都统一被县政府安排的一位里正所管辖着,所有村庄的安排都是一样的。先是搬进盖好的房子里,然后组建村委会,进行人口统计和贫困户统计,最后解放劳动力(里正语),让正值壮年的妇女也都从家庭中解放出来。 山民们对此都接受良好,而负责照料孩子的几个村里的妇人也很欣喜能找到一份工作。 要知道,他们搬迁以后村里要进行统一种植大部分的村民都要赶在最后的春耕期限之前努力将所有的耕地种上种子,无论如何在屋子里照顾几个总比下地干活要轻松一些的。只是因为房屋不够,天气寒冷,小学和托儿所直到现在正式开始招收学生和孩子。 要知道这会儿春耕都已经完成了,无论是左二郎家的还是马三郎家的妇人都去别处做活了,家里的孩子还都满地乱爬呢,也顾不得管。 金大郎又叮嘱了两个孩子一些话后就离开了,作为村正,他还是挺忙的,这会儿将上面刚发放下来的补助给贫困户送来也是他的任务之一,贪污是不敢贪污的,不过他作为村正原本就有俸禄(工资)可拿,现在没有苛捐杂税,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他走出这个小院之后就回到了自己家里,今年50多岁的他完全可以被称为老汉了,他的妻子正坐在院子里编篮子。现在已经到春天,他们所在的岭州郡万物复苏,编篮子需要用的材料也是比较丰富的,无论是柳条、藤条还是竹子都是不错的选择。 “那挂面都送完了?”金大郎的妻子抬起头问了一句。 金大郎点了点头也拿起一个小板凳坐在妻子旁边编了起来,他们编的这些小篮子可以拿去里正那里换成粮票或粮食,现在里正在隔壁的致富村建了一个农副产品厂,他们自己编的篮子,只要合乎大小和质量的标准就可以卖给厂子,一个篮子可以换到三两白米,三个篮子便是一斤白米了,这对于村民们来说,简直是白捡的钱。因此村上的人只要有时间便坐在家里忙活,金大郎也是一样。 金大郎拿起旁边一个直直的小木板对了一下尺寸:“都送完了,一家不落。” 他妻子沉默了一下问道:“那袋子怎么不拿回来?” 金大郎道:“剩下的几袋挂面正好是左二郎家的,我便连袋子都一起留在那儿了。” 他妻子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说道:“不如拿回来,那可是好好的编织袋啊。” 金大郎道:“编织袋又如何,我如今每月拿着60斤的粮票,又何必再贪那么一个袋子?”他当然也觉得那袋子很是不错,拿回来不仅能装东西,而且又能当衣服又能当门帘还能糊窗户,总归是很有用的,可人家里正也没说那袋子他自己可以贪呢。 像他这样的平民,对于这种事当然不能轻易地做下决定,哪怕只是一个袋子。 金大郎的妻子平时被人称为张氏,也是个持家有道很会过日子的女人,她叹了口气:“我并非要你贪那个袋子,而是你今日将那袋子给了左二郎家的,明日旁人知晓了,又要说你偏心。”毕竟村里那么多贫困户,他作为村正总要公平对待。 金大郎将手里的藤条编成一个底子:“以后总有机会每家都分一个的。” 日子还长呢。 ……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章慈此时已经到了玉带星的大海边,红色的海面起起伏伏,若是从空中俯瞰,宛若一颗明艳的红宝石。 她身后跟着人高马大的系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