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2bbq  (第2/2页)
    从装饰上来看,更像是一个吃法餐的地儿。    但看到别人桌子上的串儿才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不是串起来的,都是一份份用锡纸烤起来的。相似的地方是每桌都有份金针菇和韭菜。    服务员引领几人坐下。    张扬接过菜单。    “老板呐,大腰子有没?”    进入了东北烤串店。不自觉说话都变成大碴子味儿了。    服务员一脸懵逼的看着张扬,不知道啥,于是转头看向其他人。    虽然都在笑,但还是给服务员解了围。    用英语不顺利又顺利的表达出大腰子的意思后,小哥表示自己难以接待,转头就走。    这下轮到几人懵了。这怎么就走了呢。    服务员小哥走进了餐厅,没多会儿走出来一身材魁梧的男人。    看得出来烤串的就是他。边走边用毛巾擦着手上的油星。    “哎呀妈呀。东北来滴老乡呐。”    几人震惊了。看着这个向自己走来的男人。    且不说那一口大碴子味儿的东北话。就是这欧洲人的面孔,穿上国内那种穿在前面我们叫罩衣的围裙,这已经很有违和感了。再配上那一张嘴。绝了。    “嗯呐,咋滴?”    张扬玩心起来了。    “艾玛,亲人呐。都似东北哒。”    “啊,是带。”    “这家伙,多少年没瞅着东北人来了。”    ……    经过长达很久的对话,几人了解到,这个满口东北话的欧洲男人是餐馆的老板。    十来年前,上大学时候跑中国留学去了。在哈尔冰。几年大学啥都没学会,就学会东北话了。没办法眼瞅着要毕业了。急了。    这啥也没学会咋回家说毕业了呢。最后急中生智,找了家烧烤店拜师学艺。说是要学会跑塞尔维亚干。    那老板也是个妙人,可能是为了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老板不单单没收他钱,把拿手的都教给他了。还跟着一起来塞尔维亚考察,帮助他一起把烧烤的味道改良了。    本来这老哥要把店名起成他师傅的名字。结果老人家不愿意。说就叫东北烤肉就行了。    听到这里,刘问几人都有些感动,黄晓军更是对着镜头感慨起来。    “我们一季一季节目的做,跑世界各地传播华夏饮食文化。今天这个老师傅做的才是真真切切的传播。这才是对华夏美食走向世界最好的做法,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世界才能知道中华美食的厉害。”    而且这老板也不是没有良心的人。本来塞尔维亚和华夏就是好兄弟。更何况这教了手艺拜了师。他也是了解华夏传统文化的。    每年快到春节都提前几天回华夏陪师傅一家过年。    现在两家人更是像一个大家庭。    说着还从手机拿出照片给他们看。    照片里从十几年前第一年自己过去,到带着父母过去,再到结婚带着爱人,到去年更是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了。    他说他师傅现在不开店,就在家养老,每年他们过去都准备好多好吃的给带回来。这十来年还研究出不少的配方,这烧烤店也在师傅的帮助下越做越大。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    老板小哥用这样一句话来结束了自己的故事。    刘问觉得挺感动的。这也是一种传承。    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起都是天意。    这也就是老板和他师傅的缘分。    说了自己的故事,老板进去安排串儿了,没让几人点,说是弄点卖的好的塞尔维亚口味的,再弄点经典的东北大烧烤,让几人看看水平有没有退步。    闲聊了一会儿,喝了点。烤串开始慢慢的端了上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