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5节 (第2/3页)
李建高脸下意识的红了。 但实际上除了前排的答辩委员会成员将会下意识的看李建高一眼外,后排那些观礼的学者们并没太多人去关注乔泽这句话。尤其是一众物理学家们。 这是什么呀? 如果这篇论文是正确的,岂不是根据其给出的模型,能直接预言相关参数下的能级反应? 理论上说乔泽的这篇论文的确是通过一个另类的方式证明了质量间隙假设。 因为他并不仅仅是给出了夸克和胶子的质量来源,还顺带证明了在强力作用下,夸克跟胶子产生作用的完整模型。甚至给出了一种可能性,让物理学家们不但能间接测量其产生的质量,甚至还能主动调节其质量…… 如果模型能在实验室被验证,可以想象的是,标准模型怕是又要改了…… 观礼的学者们开始面面相觑,好在答辩会议室里的纪律还在可控范围内。 毕竟这次学校专门强调了,今天可是博士论文毕业答辩。 请大家务必遵守答辩纪律。 即便有交头接耳的声音,也已经把音量压到了最低。但那面面相觑时目光中的震惊跟惊喜是遮掩不住的。 只能说数学的推进果然是物理学向前进步的重要一环。 真的,现场的物理学家大概是最希望乔泽给出的模型是正确的。因为这可能涉及到五到十年后又或者更短时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归属。 好在很快,现场主持人便宣布进入答辩环节。 对于答辩委员会来说,其实这个环节只是走个过场。 选择的问题也早已经准备好了,而且没人刁难。 “嗯,请问乔泽博士,在你的论文中,对于论文第十三页中,d公式中的特定形式和参数的选择,是否有明确的数学理由?例如,为什么选择了某个特定的超越函数或超螺旋路径?这是否基于某些数学性质或实验观察的启示?” “我注意委员会有学者认为你关于超越几何第二定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失效,其解是发散的。你是否考虑过这种观点?对于公式的适用性范围和一致性,有没有进一步的解释?” “请问……” …… 答辩委员会总共提出了七个问题。 好吧,其实都不能算具体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为了照顾今天来观礼的学者,专门设计的几个问题。 让乔泽能更清晰的解释论文中一些比较难以让人理解的那些关键点。 可以将之理解为华夏特有的礼貌。 毕竟今天这场答辩国外来的学者很多。尤其是很多本身就是研究理论物理的学者,对数论方面的理解可能比较浅。让乔泽讲的更详细些,有助于观礼的学者们能更清晰的理顺乔泽的思路。 乔泽花了大概半个小时解释了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随后主持人按照之前设定好的程序请答辩委员会的专家跟导师李建高离场,去隔壁讨论这篇论文是否通过,这次答辩也终于进入到了让许多人翘首以盼的提问环节。 …… 罗伯特·史蒂芬第一时间举起了手。 不得不说刚刚乔泽在台上讲述的时候,他听得极为认真。 虽然说很多东西他暂时的确无法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到他敏锐的发现了乔泽这篇论文中一个很大的漏洞。 这也早就让他激动起来。 他能感觉到此时所有人的情绪都已经被调动了起来,甚至他身边已经有人开始讨论该如何根据乔泽论文中给出的模型去做复现式试验,来验证模型给出的规律是否正确。 果然这些搞物理的都缺了那么点基本的数学素养,还有答辩委员会更显得极为业余,如此明显的漏洞暂时竟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