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5  (第1/2页)
    ,在椅子上缩成一团摆摆手:“不是。是真心话。”    那可就更不高兴了。    章晓把他的陈氏仪还给他:“不调了, 我擦擦干净扫扫地, 咱们提前放假吧。”    应长河今天上班的时候就告知大家提前两小时下班, 然后去他家里吃饭。    饭当然没有,菜也是没有的,他的意思是用那提前的两个小时去买菜做饭。据周沙说,原一苇手艺堪比大厨,其余几位也自然没想过要干活,带着瘪胃去吃就行。    高穹对章晓的提议是很同意的。他找出抹布, 又跑到架子边上去擦那些不允许他碰的珍品了。    架上的东西定期会交还本馆,这些都是给他们出外勤时做参考用的,大部分是赝品,只有少许几个是实打实的真货。章晓觉得高穹肯定不知道。周沙说过朱雀衔环杯是赝品,真品太珍贵了,根本不可能借出来。    看着高穹一脸沉睡地擦那个衔环杯,章晓悄悄从柜子里拿出自己的陈氏仪,飞快戴在了手上。    他对陈氏仪团队被强行解散的事情太好奇了。    佩戴着陈氏仪但不进行调整和空间迁跃的时候,它和普通的经纬仪没有任何区别。    章晓静坐片刻,当日那种熟悉的、被信息狂流卷入其中的感觉又回来了。    陈氏仪里隐含的信息再次从第一次启动开始,涌入他的意识之中。    1976年,第一次启动。    1977年,封存之前再次启动。    1981年3月,陈正和在病床上启动陈氏仪。    1981年9月,陈氏仪团队获得了原型机,并且开始试验制造量产机。    信息从1981年9月开始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前面几次启动的时间间隔都很久。自从陈氏仪团队开始研制量产机,信息突然变得极为密集,平均每天都会启动陈氏仪十几次。    就是这些奔流一样的信息,让章晓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暴露在无数投手面前的瘦小捕手。    这一次没有人打断他,没有人呼唤他,章晓拼命地让自己适应那些飞快流淌而过的信息。它们像卡车里倾斜而下的货物,将章晓完全淹没在里头。    1982年4月,第一台量产机试验成功。    1983年11月,第一百台量产机试验成功。    量产机的研制没有花很长时间,团队拥有研制原型机的经验,很快就做出了成功的量产机,并且开始批量生产。    章晓不知道自己在这些信息之中沉浸了多久,他浏览着这一百台量产机的具体信息,因为重复率太多而渐渐觉得疲乏了。    原型机只能记录量产机的生产信息,此外最多的但还是原型机本身的启动记录。所有的启动记录其实都是类似的,启动者无一例外都是两个固定的工作人员,似乎是这两位向导才有权限和能力启动陈氏仪并且让它运作起来。    量产机研制成功之后,原型机被启动的次数稍稍减少了一些。章晓从密密麻麻的字句里短暂地挣脱出来,松了一口气:1985年不远了。    很快,他敏锐地捕捉到一条怪异的信息:1984年12月初,陈氏仪启动了一次,并且留下了一个记录:量产机已销毁,完成进度90%。    这个信息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投手投出来的直球。    它突兀而明显,章晓差点没反应过来,但好在他捕捉到了。    没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