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82节 (第2/2页)
就那么一座独木桥,一天顶多走十个人,而像过桥的人越来越多,那岸边肯定拥挤不堪,说不定还会打起来。 当年聂世鸣在正荣县衙门说,如今秀才多如牛毛,当地的秀才们还愤愤不平。 如今再说,大家只会一个劲地点头。 是啊。 现在秀才真的太多了。 其实当时就已经有考生太多的趋势。 这么多年过去,自然更严重了。 官学设立工科,倒是刚刚好。 徐大人信里还说,不少科举无望的秀才,本打算弃儒行商,如今则要弃文去学工科,也是一个转变。 这信里还问,纪元认为,如今的科举,应该如何改制才是。 想要科举做官,已经千难万难。 一些学生,确实打算弃儒行商,毕竟是要过日子的。 穷秀才什么都不会,还不如老老实实另寻出路。 而且一群读书识字,不事生产的秀才凑在一起,其实是一个大祸害。 纪元那个时空,就提过这件事,说秀才介于百姓跟豪绅之间,既不接地气,也不是真正的有钱人,很容易作为社会的败类。 正荣县那个狎妓的刘秀才,就是这种祸害的代表之一。 随着秀才人数越来越多,这种祸害已经成许多地方一害。 现在工科的存在,分担了这份压力。 让徐大人另有其他想法。 如今的官学,是不是能把君子六艺重新扶起来。 或者加重其他学科的教导? 医学是一方面。 还能分为给人看病的大夫,以及兽医。 以及农业也是一科。 徐大人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寄给纪元,同样想看看他的想法。 虽说这边蒸汽厂正在建设,可纪元还是抽出许多时间来回复徐大人。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 那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首先要普及识字率,让更多人识字,让认字作为一个必备的社会技能,这也创立许多岗位。 那些秀才们教人启蒙,还是可行的。 然后按照各个学科来分。 纪元写这些的时候,简直闭着眼抄书。 比之当年他在殿试写的文章,这次的回信则更细致了。 当年殿试的题目大意是,如何更好地使用人才。 当时纪元洋洋洒洒写了不少,此时的回复,倒像是那时候的补充。 殿试的策论文章里,纪元就写了,以经义取士,学的都是儒家道理,不好指导做事。 以及秀才,举人,进士会越来越多,职位就那么几个,一定会泛滥。 到时候一定要解决。 那如何解决? 如今写的,便是如何解决。 首先提高识字率,这根本不用多说,天齐国朝廷也是持支持态度的。 百姓们识字了,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后面便是说不要以举业为重,而是要细分大家的工作。 分为文科跟理科。 文科又细分为各个方向。 理科同样还有无数细分。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所长。 最后达到圣人说的,因材施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