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4节 (第2/3页)
而已,具体的证明过程不止是他没看太懂,研究所里的诸多教授们也没看太懂。 关于函数w(n)的定义复杂,需要进行判别,而且选择的方法并不是很直观。哪怕借助了图形解读,大家也都是一知半解的,但如果代入后演算验证,能证明函数w(n)是有效的。 研究所甚至用乔泽的加权函数,并用极短时间借助超算计算出了一个新的梅森素数:2^90,000,301 -1。 更有意思的来了,因为乔泽的加权函数w(n)证明还没经过学术界的认可,所以不能用于演算,所以现在要验证这个数字是否的确是梅森素数,超算需要更长的时间验证。 因为不可能为了验证这个梅森素数浪费太多算力资源,所以同样算力的计算出这个数仅用了两天,但验证起码要两到三周才能有结果。 毕竟这个数字有两千七百多万位。 而对应的完备数就更大了,根据公式可得2^90,000,300x(2^90,000,301 -1) 如此庞大的数字也就是数学研究能用得上了。 如果最终验证数字是对的话,对于研究所来说,说不得还能打个时间差,薅一波羊毛。 国外有个gimps项目,主要就是贡献出算力寻找梅森素数。找到一个新的素数可以拿到3000美元奖励,但如果谁找到第一个破亿的梅森素数则有十五万美元的奖励,十亿位的则是二十五万美元奖励。 乔泽对于这点钱自然是不在乎的。 但对于数研所的其他教授跟研究员而言,这加权公式如果真能用,快速找到亿位跟十亿位的数字,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只要先把数字找到,然后上报,等验证出来就能拿到这笔奖金还是很爽的。 要知道这种国际性的科研贡献给的奖金,在华夏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四十多万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可是两、三百万人民币,哪怕见者有份直接按照人头分了,每个人也能拿二十多万,赶上半年的工资加各种补贴了。 还没拿到什么菲尔兹奖、高斯奖、陈省身奖等等学术大奖之前,先多赚点钱改善生活总是没错的。 可见在赚钱这件事上,教授们也是极具创造力的,加上信息渠道也很畅通,只要有了资源,总能找到合适的办法来知识变现。 对此李建高当然不会有什么意见。至于乔泽,根本懒得理会这种小事情。 在把论文交给李建高后,就开始了继续着手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休息脑子一天明显不太够。 乔泽便将注意力放到了其他命题上,比如同属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黎曼猜想。 也是跟素数有关的内容,但要证明起来,难度的确比哥德巴赫猜想要更大。 经过一周的思考,他解决了超螺旋结构与ζ函数零点的映射。但超螺旋代数体现在复平面上,是一种特别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要利用这种特性去证明ζ函数零点分布极为困难。 尤其是要在超螺旋代数中识别和处理可能的奇异点,以及对ζ函数进行有效的解析延拓非常困难。即便超螺旋代数能提供的数值方法已经极为先进,但是想要有足够的精度去表述还是极为困难。 想要单纯在超螺旋代数的框架下解决这个问题,乔泽觉得难度很大。 可能还需要开发新的工具才可能去对这个重要猜想进行解释。比如建立一个统一的框架,把超螺旋代数、黎曼ζ函数、自守形式以及椭圆曲线等等相关数学对象都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但问题来了,乔泽并不觉得他擅长数论,解决哥猜不过是为了休息脑子。所以只是做了一些前置性的工作后,乔泽便放弃了。 没那个必要。 主要还是他现在不缺克雷研究所那一百万美元,而且克雷研究所的效率还很低,到现在还没完全确认杨-米尔斯方程根质量间隙假设的问题已经被解决,并发放奖金。 好吧,其实看起来时间很长,但距离乔泽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